探索5刹那的定义和意义:痛苦根源的深入剖析
五苦是我们生活中痛苦的主要原因
Klesha的含义、定义或 kleśa (क्लेश)是一个梵文术语,译为障碍、苦难、毒药、痛苦和困扰。Klesha是最接近其发音的写法,但有时也被音译为 kleśāḥ。 Kleshas 是我们心中产生的内在障碍,会给我们带来痛苦。它们会对我们的内心世界造成强大的干扰,就像毒药一样影响我们的生活。我们也可以把五种 “业障 “看作是精神痛苦或痛苦的情绪。
不同的精神传统对 “苦 “的定义和理解方式略有不同。瑜伽经》(由圣人帕坦伽利撰写和编纂)和不同的佛教传统中都提到了 “业障“。
影响我们的主要 “业障 “的数量因所学习的传统而异。但概念是相似的,因为它们都被视为我们在精神道路上发现并必须克服的障碍。
那么,根据这些传统,我们该如何理解 “业障 “呢?
瑜伽经》描述了 导致我们痛苦的五种 “业障”。
这些精神道路上的障碍是我们人类经历中所有痛苦的根源。当我们以 “业障 “为基础生活时,我们就会失去洞察力。
它们会导致行动倾向,造成不良后果(在这里,《佛经》中的 “后果 “被翻译为 “业力”)。
佛经》中描述的痛苦是由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的,这些变化扰乱了我们的内心世界。它也是由 samskaras(欲望)、vritti(误解)、印象和冲突造成的。
一旦我们知道痛苦是由变化引起的,我们就能保持一种健康的意识,即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,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可能给我们带来痛苦。
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,我们就会意识到,变化是生活的一部分,而对抗变化正是痛苦产生的原因。
过分执着于旧事物(即使它们曾给我们带来快乐),当它们不能再给我们带来同样的快乐时,就会招致痛苦。
因此,在 “业障 “产生负面痛苦感之前就意识到它们,对我们的精神成长非常重要。
佛经中提到,五种业障一旦开始滋生或出现,就必须立即放下或斩断。
这五种障碍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!防止 “业障 “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,将有助于加深我们的修行,获得解脱,并再次接触到真正的自我。
瑜伽经》中的五种业障是
无明
Avidya 是无知的意思,但也可以翻译为 “缺乏洞察力”。它是大多数业障的根源,因此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业障之一。举例来说,当我们把任何暂时的东西看成永恒的东西时,就是这种情况。我们认为自己的负面情绪会永远持续下去–但事实上,它们不会。
换句话说,我们看不到它的真正本质。我们看不到消极情绪的暂时性,也就看不到自己的真正本质。
当事情没有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发生时,这可能会造成紧张,因为我们无知地看到了某些事情的本质。
当我们对自己的本性一无所知时,就会造成痛苦,如果我们不小心,就会造成痛苦。记住我们的本性–我们永远充满爱、平和、不变的那部分–有助于驾驭阿执。
阿斯米塔–利己主义
Asmita 是指我们相信有一个与周围一切都分离的自我。它将自我置于神坛之上,将世俗的物质财富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。
重要的是 “我 “如何看待某件事或它如何影响 “我”。由于自我总是需要外界的认可,但这种认可并不总是存在,所以痛苦就来了。我们可能会把事情看得过于个人化,而痛苦就源于我们的期望没有得到满足。
这种对自我的过度认同让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本性,即我们和宇宙万物一样,都是由相同的东西构成的。我们忘记了身边的其他人。
我们忘记了我们是永恒的,我们与神的联系远远大于我们的肉体。
拉加–执着
Raga 是对我们欲望的执着。当我们认为自己的幸福完全取决于外部因素时,就是这种情况。
我们担心外在的幸福源泉会消失或被夺走,所以我们紧紧抓住它们,变得执着。强烈的依恋会造成不安全感、焦虑和恐惧。
这意味着,我们真正幸福所需的一切都在我们的内心世界。
欲望会产生,因为它们是人类生活体验的一部分,但我们选择如何对待它们,会影响它们在我们内心扎根的方式。
如果我们过于执着于满足我们的欲望,因为它们能让我们快乐,那么当它们不能让我们快乐时,我们就会经历痛苦。
我们已经拥有了创造真正快乐的工具。
记住这一点会帮助我们避免过分依赖外在的、物质的东西来获得幸福。
Dvesha – 避免
Dvesha 就是回避那些会给我们带来不快乐的事物。它基于一种假设,即外部事物是造成痛苦情绪、痛苦和苦难的原因。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它们。
任何威胁到自我的东西,我们都会回避。
当强烈的欲望控制我们时,当这些欲望得不到满足时,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厌恶。
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–相互依赖。而实际上,这一切都发生在内心深处!
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情绪,就不会在面对过去让我们不快乐的事情时裹足不前。
厌恶会给我们带来痛苦,因为它也会带来恐惧和焦虑。
尤其是当我们真的需要去做过去让我们不开心的事情时(比如预约医生)。
这是生活的一部分。我们不能回避一切不会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事情。
Abhinivesha – 恐惧/焦虑
Abhinivesha 是一种恐惧或焦虑,害怕我们会失去对生活的依恋。在内心深处,我们知道生命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,但这却是最常见的恐惧之一,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。
我们害怕死亡,是因为我们害怕会失去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拥有的一切物质财富。恐惧的产生是因为我们要面对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。
这也可以理解为对变化的恐惧。因为改变就是放下我们所执着的一切,为即将到来的事物腾出空间。
当我们被执着和厌恶冲昏头脑时,对改变的恐惧就会随之而来。对变化的恐惧一旦吞噬了我们,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,让我们忘记珍惜每一天的礼物。
生活在恐惧中并不是真正的生活。我们不应该被恐惧所吞噬,而应该活出生命的本来面目!这是我们的终极执念之一,但我们仍然可以学会放下它。
佛教教义将五蕴描述为所有个人和世间问题的根源。
佛教的梵文教义称我们的精神痛苦为 kleshas。在上座部佛教经文巴利语中,它们也被称为 kilesas。
Kilesa 来自巴利语 “kilissati”,意思是烦恼、污垢或污点。Kleshas 或 kilesas 会暂时玷污心灵的本真,表现在我们的言谈举止、思维方式和身体行为上。
如果我们不注意捕捉,它们就会引发冲动的反应。
根据佛教的理解,”克力士 “会对我们产生强大的控制力,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脆弱的本质–如果我们不给它们力量,它们就不会有太大的力量。
我们经常用思想来强化它们。Kleshas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理解为情绪,尽管这并不是它们通常的定义。然而,情绪一旦获得力量,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。
在佛陀的教义中,主要有三种精神痛苦。它们导致所有其他类型的痛苦,给我们自身带来痛苦,也给世界带来痛苦。
这些痛苦在大乘传统中被称为 “三毒”,在小乘传统中被称为 “三不善根”。
我们所说、所想、所做的事情都会受到这些毒药或不善根的影响。它们会造成破坏性的业力,并带来痛苦。
在主要使用梵语的大乘传统中,三毒是指
- 莫哈(或阿维达亚)–无知
- Raga–执着、贪婪
- Dvesha – 攻击性、愤怒
同样,在主要使用巴利语的上座部传统中,”三不善根 “是指
- 莫哈–妄念
- Lobha – 贪婪
- 多沙–攻击性
在艺术描绘的生命之轮中,它们通常被描绘成三种不同的动物。
猪代表无知或妄想,公鸡代表执着,蛇代表攻击。
它们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,而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。另一种说法是,我们一生中都会以 “业障 “的形式犯错,如果我们不努力让它们消失,它们就会缠着我们不放。有时,它们会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内心,但它们并不是我们真正的一部分。
那么,我们该如何确保五苦不会吞噬我们呢?
这些障碍或遮蔽让生活变得艰难,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办法绕过它们。
毕竟,我们是完全完整的生命,内心已经拥有了我们所需的一切。这只是一个挖掘本性的问题,当我们遇到业障和所有尘世障碍时,将其从它们给我们带来的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。
我们的任务是–消除我们对如何生活的无知!停止自动驾驶的生活方式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但这是可能的。
我们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?我们怎样才能意识到 “克尔萨斯”,并摆脱对它们的无知?
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采用什么样的练习和指导方式来与 “克尔萨 “和平相处?
瑜伽经》提醒我们,我们可以避免未来的痛苦。
提醒我们最终有力量避免给自己带来痛苦和折磨。当我们能避免给自己带来痛苦时,我们就能记起自己的本性。
佛经鼓励我们牢记目标,坚持不懈,继续修行–尤其是在艰难的日子里。
为了对抗日常的干扰和挑战,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日常仪式,让我们回归觉知。
这可以是任何形式的练习,以增加我们对身体和进出身体的一切事物的了解。通过肢体瑜伽、冥想和呼吸练习,我们总能回归自我。
通过瑜伽面对克尔萨斯,它将不断带你回归本真。
这种常规组合还有助于引导我们回归洞察力。当洞察力和智慧驱散了无知,我们的练习就会帮助我们慢慢地消除第一个刹那(avidya),它往往是所有其他刹那的根源。
重要的是,当我们消除了第一刹那(即无明),我们就能化解其余的痛苦。
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本性–永无止境的爱与平和的状态–我们就会深深地知道,其实我们根本不用害怕。
在永恒的爱与宁静中,容不下自我主义、厌恶和执着。
有了这种耐心、勤奋和严谨,保持目标与我们的修行相一致,克尔萨斯就不会在我们的精神道路上对我们有如此强大的控制力。
当我们重新获得洞察力时,我们就能解放真正的自我。我们还可以通过尊重自己、与自己和谐相处来实现这一点。
佛教教义提醒我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毒害。
我们可以用三毒或不善根的解药来做到这一点。智慧可以祛除无知,慈爱可以祛除仇恨或攻击性,慷慨可以祛除贪婪。
仅仅遵循好的教义和美德是不够的,还要发心并放下负面的教义和美德。这两件事必须同时进行。
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,比如如何完全去除五蕴?现实情况是,可能并没有真正 “去除 “五蕴的方法,因为我们在人类生活中仍会遇到它们。
更重要的是思考我们如何应对它们。一个在灵性道路上走得很远的人可能还会遇到它们。所不同的是,我们如何迎接它们,让它们离我们而去,转而专注于良性的行为。
在禅修或日常生活中(这两件事情也是一回事),佛教修行教导我们在刹那生起时保持正念和专注。
最好不要纠缠于它们,因为这会给它们带来力量,使我们遭受痛苦。培养积极的态度和美德,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业障上,就能确保减轻业障的力量。
佛教关于正念和专注的教义有助于减轻痛苦。通过对我们的情绪拥有智慧,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道路会变得更加容易。
这有助于我们勤于修行,并牢记克尔萨斯并不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–如果我们不赋予它们任何实质内容,它们就不会有什么实质意义。
通过禅修,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觉知,减轻 “业障”。
通过洞察力,我们能看到自己、心和妄念的真正本质。干扰将无法再让我们分心。
佛教传统中也有一些仪式可以帮助净化业障。例如,在日本佛教中,寺庙的钟会被敲响 108 次,以消除修行者的 108 种痛苦(或称 “本能”)。
除夕之夜的钟声通常会敲响 107 次,第 108 次是在午夜之后。
传统上,新年敲钟被称为 “正月 “或 “お正月”。
寺庙的钟声被称为 “除夜之钟”,在午夜前敲响以迎接新年。这种习俗认为,钟声能帮助每个人带着净化的心灵进入新的一年。
简而言之,五蕴是我们痛苦的根源,但也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源泉。
当我们抱着这样的心态,把每一个困难的障碍都当作一堂课,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,善待自己时,我们遇到的任何业障都可以成为心灵成长的源泉。
当我们坚持不懈地修行,并认识到五种业障并不是我们的缺点,而是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的生活的一部分时,我们就拥有了减轻痛苦的力量。
当我们坚持走在解放真我的精神之路上时,我们也在慢慢地为解放世界的苦难做出贡献。
我们的精神成长会影响我们如何积极回应他人的痛苦,如何为我们的生活和他人的生活做出贡献,以及如何帮助我们关心的事业。
我们必须选择智慧、仁爱和慷慨作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。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坚持觉知,坚持修行,使自己更接近真实的本性,这将对我们和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产生积极的影响。
只要我们还记得自己对所遇到的 “业力 “有多大的控制权,我们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!